青海日报数字报

  从海拔1650米的河湟谷地★◆★◆,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都留下了青海日报记者的足迹。青海日报新闻中心记者牛玉娇记录过低海拔地区物饶民丰的乡村,也记录过在高海拔地区“缺氧不缺精神”的干部。在海东市,她看到了村民马舍乙四用一年多时间将 53公顷荒地开垦出来■■★★◆◆,栽满了鲜花、种满了西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她聆听过“能人书记”老松闹布如何在短短几年内让当地人均收入从2000元提高至11000元的故事。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闻工作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坚持不懈用文字记录时代★■、用脚步丈量大地,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懂青海、爱青海、宣传好青海”的生动实践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一份力量。

  ■★★◆◆“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时政记者,严谨准确◆■◆★、快速及时只是基本要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是工作常态★★■,必须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锐,才能更好发出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这是这名年轻的时政记者工作六年来的经验心得,更是他在工作中所经常提醒自己的。随时待命◆■、随时赶稿■★◆★◆,时刻对有关政治方向的内容保持高度警觉,是他从未懈怠过的工作状态。

  “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是反映社会变化最好的注脚★◆★■◆,记者其实应该是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人◆★◆■★。”在说到新闻报道中“沾泥土”★◆★“带露珠■◆◆◆■”的内容时■■◆■◆,青海日报记者咸文静信手拈来■■◆:“就像我最近采访‘四好农村路■■◆★’时见到的循化农民李加,以前他家那片地方山大沟深■■★★,出行不便■★■■,现在门前都变成柏油路了,李加都准备买辆小轿车了★◆★◆■■。讲述这样的故事,能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变化。”

  做到两脚沾泥,和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群众才会和你唠■■◆■★◆“知心嗑★★◆■”,记者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佳作。不深入一线、不体察实情,仅靠上网查查◆★■■、电话打打、键盘敲敲,写出来的稿子往往肤浅而缺乏生命力■◆◆★。有记者曾说过:★■“站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青海日报记者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一样,将锤炼“四力”作为永恒课题★★◆◆■★,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表达★★■,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在田间地头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在基层一线采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报道。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而群众愿意讲给你听,是因为看到记者对群众事情的上心、对宣传的用心,每一次采访都是真心与真心的交换。◆■◆★”牛玉娇说★■★◆◆。

  不过在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一年的足迹,当我们把镜头和笔触调转方向对准我们自己,不禁要问——是怎样一种力量★★◆■■,推动这停不下的脚步?

  没错。不过记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担当★★■◆★◆。是什么样的使命呼唤了担当◆★?是什么样的初心转化为奋斗?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青海日报致力于推动我省深化媒体融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全面启动“主力主战场”。对于记者来说,会写稿已经不够,传统纸媒的记者正在适应新技术和新形势带来的改变。

  笔耕不辍岁月长,墨香深处见线个中国记者节。向所有新闻工作者道一声:节日快乐■★!

  在触摸时代脉搏中倾听人民心声,在感知发展温度中点亮群众心灯,是记者如金子般的使命。讲好青海故事★★★、展示青海形象其实还是要回到寻常青海人身边,不论方式如何多种,不管形式如何创新,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画像,风雨中守望公平正义,喧哗中发出理性之声,迷惘中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记者是一个平凡的岗位,却书写着不凡的故事,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凝聚精神力量。

  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永不停滞■★■★★◆、不懈创新,才能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前行。不仅要以平凡的视角,去挖掘静水流深的力量,还要以最新颖的方式★◆◆■★,去展现最有价值的主流。青海日报的记者正在积极拥抱改革浪潮,从理念到技术重塑自身,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章。今年恰逢青海日报创刊75周年,回望青海日报走过75年的光辉历程,一代代新闻工作者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以奋斗见证奋斗。时代在变■◆◆★,新闻在变◆★★★◆,记者奋斗不止的姿态永远不变■◆■■◆。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既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的职业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记者、评论员、编辑◆◆★★、校对■◆、出版等等每个岗位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实现了全省中心工作报道的全链条发力、全方位解读、全媒体呈现■★◆,既有新闻的时效性■◆■◆★★,又有理论的深刻性★◆★■◆◆,我们敲响■◆■★★“定音鼓”,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每到省委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现场都会有很多记者,其中你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总是在现场后排聚精会神地听会■■■★★■、记录■■◆★◆◆、校对稿件,不受任何干扰。他就是青海日报社要闻中心时政记者莫昌伟◆★■■■★。

  “也抱怨过累,但是当我在海西见到了工业的浪漫,在海北遇见了雪后的祁连,在海南望到了牧场上的新变……就真切感受到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行走中感悟■★■◆,也在行走中成长,是这个职业赠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自己走过的那些亦步亦趋的脚印,都是我作为记者的成长见证◆★★◆◆,我愿带着一份梦想成真的小幸运,继续走在新闻的路上……”这是她动情的书写。

  新的尝试不仅带给纸媒记者改变,同样也改变着新媒记者。“这次跟纸媒的老师合作也带给我很大进步,以前我们都是单兵作战,他们写,我们拍◆■★,各干各的。这次对于系列短剧的尝试,绝非是传统内容往新媒体平台的简单迁移,而是要依据新媒体的独特属性,对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节奏进行全新构思。★■”顾植霞娓娓道来。

  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背后是强烈的“政治家办报◆■★★”意识,而坚持“政治家办报”是落实在各个新闻工作岗位、延伸于各种新闻产品形态当中的。记者坚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才能找准坐标定位,才能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又是一年记者节,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今天★■★★,依然是奔走于采访途中■★、奋笔于案牍之前的一天,我们在路上、在现场、在镜头后、在电脑前★◆■,未曾停歇■★。

  时政新闻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架起了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一份党报的◆★“立报之本”;做好省委省政府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的报道,是省委机关报的政治责任。今年以来,从年初报道全国两会、全省两会,到报道学习贯彻习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从报道重大事项、重要节点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民生改善等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大局,青海日报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宣传阐释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

  可是谈到其中的心路历程★◆★■■,主创之一李雪萌深刻感受到了从“笔杆”到■★★◆“网感”的不易。“一开始视频形式生硬僵化,内容表达毫无生动可言,节奏更是杂乱无章,但我们没有丝毫退缩,多次向擅长视频拍摄制作的老师虚心求教,并邀请新媒体中心记者顾植霞加入团队,经过团队反复研讨,多次修改打磨,创作终于突破困境◆★,渐入佳境。◆■◆■”

  今年★★,青海日报社要闻中心平时伏案写稿的记者们进行了不一样的尝试★■◆◆,“十种类型干部当不得”系列短视频于今年9月24日在青海日报各短视频平台上线,引发广泛热议,首期播放量超过20万★■★◆,成绩令人瞩目★◆◆★。

  ■■◆■★“当记者就是我学生时代的理想!”青海日报社西宁记者站站长贾泓有着一种记者情怀。今年她先后带队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让她惊艳的风景、让她感动的故事。这几年不知在这片土地上走了多少公里,让一个东北姑娘对青海的风物很是熟悉■■★■◆。

标签:

分类阅读

热门阅读